后 记
1
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朝鲜,理解朝鲜,声援和支持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这是我写作本书的惟一动机。
2
这个动机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也许是在我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出生在辽宁省丹东市。丹东地处鸭绿江下游,是一座与朝鲜边境城市新义州一江之隔的美丽城市。温柔的江风和拍岸的江浪,还有锦江山上摇曳的树影,如同妈妈的催眠曲一样,是最早输入我幼时大脑记忆中的信息。而美帝国主义侵朝战争期间扔在这座城市的炸弹所产生的震荡,更增强了这种信息记忆,使我最初感受到中朝两国关系的休戚相关和唇齿相依。
也许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我已经随家搬到了吉林省集安县。集安是一座与朝鲜满浦郡一江之隔的安静而美丽的小城,每天早上走出家门就可以看见鸭绿江对岸朝鲜的青山绿水和奶白色的民房,中午12点和晚上7点(平壤时间)均能够准时听到对岸响起的报时电动鸣笛声。还有江中那座面积一平方公里的伐登岛,夏季里会水性的同学们经常游过去,采回些许紫红色的桑枣,那是我最初品尝到中朝友谊的甜蜜。
也许是在我上山下乡做知识青年的时候──我们集体户所在地集安县太王公社下解放大队也是在鸭绿江畔,具体说是在集安国际铁路大桥桥头附近。在田地里劳动时,可以听见两岸鸡鸣,可以看见绿水牧鸭,还有那来往穿梭于国际铁路大桥上的国际列车。在我们集体户后山半山坡上有一栋12间红砖结构平房,无人居住,我们曾经想将集体户搬迁到那栋平房中,那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每人拥有一个单独房间。据说这栋房子是当年志愿军高炮旅的指挥所。虽然最终我们因水资源缺乏没有搬迁到那栋房子里去住,但我还是体验到了中朝友谊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也许是在我当兵服役的时候──我所服役的部队64军就驻扎在贯穿辽东半岛的沈丹线铁路沿线。当年64军也参加过抗美援朝血战,在三千里江山与美国鬼子打红了眼,从朝鲜战场下来后主动请缨,就近驻防沈丹线,目的是如果再度爆发朝鲜战争,64军便成为第一支跨过鸭绿江开进朝鲜战场的中国部队。正是由于这段军史佳话和6年的军营生涯,我意识到了保卫中朝友谊使命的责无旁贷和庄严神圣。
也许是在改革开放之初──那时候,28岁的我以集安县文化馆馆长的身份接待了朝鲜满浦市少年儿童艺术团,那是我第一次直接面对朝鲜朋友。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和纯真淳朴的天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内心产生了想了解朝鲜、进入朝鲜看一看的愿望。
这个愿望实现于1997年那个金色的秋天──我带领通化市作家旅游团在朝鲜境内进行了四日游,美丽的妙香山,雄壮的凯旋门,清澈的大同江,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民大学习堂,使我有幸感受到了朝鲜的气息,领略了朝鲜三千里锦绣江山的美丽与清秀。
更多的感受是在写作《金日成与张蔚华》一书的时候,为写作和出版这本书,我两次访问朝鲜,通过采访与朝鲜有关部门领导以及工作人员进行接触,更加直接面对朝鲜,感受朝鲜,了解朝鲜,体会朝鲜。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朝鲜这些年来在金正日总书记领导下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产生了新的写作冲动。
于是,决定再写朝鲜,而且是写朝鲜的金正日时代。
3
作家在确定写作题材时,必须要考虑一个重要因素:你的作品会不会有读者?
换句话说:中国人是否关心朝鲜?中国读者是否会读这本关于金正日时代朝鲜的书?
中国老一代革命先辈们始终关心朝鲜,这是勿需置疑的,因为在他们已经逝去的岁月里飘浮着当年朝鲜战争的硝烟。例如:上海市松江区法院退休法官朱俊贤──当年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战士,对朝鲜这块异国土地一直充满深厚的、难以言表的感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他曾以花甲之高龄,单身骑自行车从上海到新疆的唐古拉山口,从鸭绿江入海口丹东到发源地长白山。在那辆饱经风霜的自行车上始终飘扬着两面旗帜:一面是中国国旗,另一面是朝鲜国旗。后来,他把那面朝鲜国旗送给了朝鲜党史研究部门。同时送给朝鲜的还有他凭着记忆绘制的当年战场地图,以及他记忆中当年的房东、亲人般的朝鲜“阿妈妮”(大娘)和“阿兹妈妮”(大嫂)的名字。
中国壮年一代也非常关心朝鲜,他们这个年龄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时期,或是身居要职的政府官员,或是奋斗经营的企业老总。他们凭着政治家和企业家的敏感,预感到他们所管辖或经营的领域,将来会与正在改革开放的朝鲜发生某方面的联系,那将是第二次经济上的“抗美援朝”。因此,每每我访问朝鲜回来,他们总是找机会让我讲述在朝鲜的所见所闻,有的还为此特意安排饭局。那种热心,那种细心,那种耐心和那种诚心,仿佛一个邻居在关心另一个多年的老邻居。
中国中年一代同样关心朝鲜,他们受父辈的影响,以及他们从小所受到的国际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对朝鲜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例如:1997年我们到朝鲜旅游在拜谒“中朝友谊塔”时,同行的一位朋友一人买了两束鲜花,敬献在“友谊塔”前,并且向志愿军烈士鞠躬致意,抬起头时已经是泪流满面──因为他的两个叔爷当年同时牺牲在朝鲜战场,他们与中国人民志愿军26万名烈士一道,至今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和鲜血,滋润着开遍朝鲜大地上的金达莱。
那么,中国的年轻一代关心朝鲜吗?
答案是肯定的。
有一次我访问朝鲜回国,在丹东开往通化的火车上看一本从朝鲜带回来的书,身边一位20多岁青年的目光总是随着我翻动的书页转动,看来他对朝鲜的书感兴趣,而且这种感兴趣的程度绝对不亚于我──因为后来他以极其渴求的口吻向我借看这本书。我和他攀谈起来,知道他是湖南人,大学生,是学经济的。当我问他为什么想看这本朝鲜的书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想了解朝鲜。”
想了解朝鲜──这是许多中国人的渴求。
目前中国图书市场上,关于朝鲜的书并不多见──描写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的书还有一些,描写当代朝鲜的书则是凤毛麟角了。报刊杂志上间或发表一些短文,多是中国驻朝鲜记者的零星报道,还有到朝鲜旅游者走马观花后的感受,难以形成系统,看起来不解渴。
看来,确实需要有作家来写朝鲜。
那么,我来写。
4
为了写好这部书,我在国内各报刊上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查阅了图书馆有关资料库。
同时,在完成《金日成与张蔚华》一书的写作之后,我又接连三次访问朝鲜,进行专题采访和实地考察。聆听了大学教授和党政研究机构工作人员的讲课,参观了合作农场、工厂、机关、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体验了现场感受。
我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一些日本人或韩国人写当代朝鲜的书籍资料。
在如此浩繁的资料面前,如何下笔?
勿须讳言,朝鲜半岛仍然是当今世界最后一个“火药桶”,是世界各国政治家们关注的焦点。朝鲜半岛问题涉及世界政治的许多方面。一句话,关于朝鲜的话题很敏感。
在写作这个敏感话题的过程中,我注意把握三点原则:
一是注意客观性。不先入为主,不戴有色眼镜,不以作者的身份对事件加以评论,几乎都是用白描的手法客观地描写金正日时代朝鲜各个领域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让读者自己去评价,去思考,去得出结论。
二是注意全面性。尽量全面地反映有关事件各国各方的态度和言论,以期展示事件全貌。
三是注意连续性。虽然本书是写自1994年以来金正日时代的朝鲜,但对朝鲜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史的发展做出必要的铺垫和交代,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因为朝鲜社会发展到今天,绝对不是孤立的,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冷战政治格局的产物和延续。
除注意以上“三点原则”之外,在具体写作方法和语言运用上,我还注意将当代朝鲜的一些政治用语中国化,尽量使之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5
这部书能告诉中国读者什么呢?
我想通过这部书告诉中国读者:朝鲜与我们中国有着相近的文化、相近的生活习惯、相近的传统观念、相近的意识形态,还有相近的近代史。以金日成主席为代表的朝鲜老一辈革命家在中国进行过抗日战争,有的还参加过解放战争,为中国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流血牺牲,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他们当中许多人曾经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朝鲜,我们经常听到在中国也能经常听到的词汇,如:军民鱼水情、统一战线、团结一心、革命战士以及自力更生等等。进入朝鲜境内的中国人,几乎都没有陌生感。中国和朝鲜,实在是邻居中的近邻,近邻中的对门。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我也想通过这部书告诉中国读者:那种“朝鲜社会发展这些年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些年来,朝鲜没有停顿,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以及社会事业,都始终处于发展状态,只是因为特殊原因,发展的步伐艰难一些──即使再艰难,朝鲜人民也笑着走过来了。
我还想通过这部书告诉中国读者:由老一代革命领袖毛泽东主席和金日成主席共同创建的中朝友谊,多么根深蒂固,多么源远流长。时至今日,朝鲜人民仍然把中国人民当成最亲密的朋友,把中国视为坚强的后盾和可靠的后方。来自中国的每一个声音、每一个行动,对正在进行正义事业的朝鲜人民都是极大的鼓舞,都会给他们增添力量。一衣带水,睦邻友邦,休戚与共,唇亡齿寒。
其实,最想了解和最能理解朝鲜的应该是中国人民,毕竟在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中,我们两国人民的鲜血曾经共同流淌。毕竟在共和国建立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我们两国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毕竟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双方一定也会相互协作,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6
在这本书杀青之际,我深深地感觉到,朝鲜的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形势发展很快,是我这支笨拙之笔所无法追赶的。
比如说朝鲜核问题,当我完成书稿时,朝鲜核问题正处于紧张阶段,朝鲜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美国宣称不排除对朝鲜进行军事打击。但是,进入2004年之后,朝鲜核问题却发生了峰回路转的变化。
由于朝鲜始终抱有和平解决核问题的良好愿望,经过中国积极斡旋,最终达成了在北京举行朝鲜、中国、俄罗斯、美国、韩国和日本6国参加的第二轮六方会谈的协议。
2004年2月25-28日,六方会谈在中国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谈气氛热烈而认真,各方接触频繁,都表示出一定的灵活性。六国代表就六方会谈机制、浓缩铀、失踪日本人、朝鲜冻结核计划及其补偿、朝鲜的安全保障等实质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讨论,在六个方面达成共识:各方明确将致力于朝鲜半岛无核化,旨在维护朝鲜半岛和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实现上述目标的途径是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核问题;本着互相尊重、平等协商的精神,在和平共存的前提下,各方同意采取协调一致的步骤解决核问题及其他关切;各方一致同意继续会谈进程,并原则确定了第三轮会谈的日期和地点;各方同意成立为第三轮北京会谈做准备的工作组,这一重大进展进一步确立了保证北京六方会谈进程继续下去的机制;本轮会谈后发表的主席声明是北京六方会谈进程开始以来的首份书面文件。可以说,北京六方会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600多名中外记者对六方会谈情况进行了全面报道,使北京第二轮六方会谈成为世界注目的重大外交事件。
六方会谈的顺利举行,使美国失去了军事打击朝鲜的借口,化解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为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奠定了基础,使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出现了新的曙光。
朝鲜形势的这些鼓舞人心的新的发展,本来应该写进书里去,但是,当初写作构思截止时间是2003年3月份,何况书稿篇幅已经很长了,不便再做大的改动。所以,只好忍痛割爱。
不过,这并不要紧──因为今后我将继续关注朝鲜的发展变化,并适时通过写作将朝鲜的发展变化告诉中国读者。
7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始终得到了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党史研究所以及朝鲜驻沈阳总领事馆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中国驻朝鲜大使武东和并两次聆听大使教诲,对本书的写作启发很大,在此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出版发行过程中,得到了世界知识出版社王成家社长、章少红副总编、李锋主任和周雨君编辑以及各个部门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审校过程中,得到了田玉生、刘富源、曹惠峰、王瑞华、朱雷和侯力君等同志的帮助,也在此表示谢意。
当然,在写作这本书以及到朝鲜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我个人还有很多的感受。这些,我将在下一部关于朝鲜的书──《朝鲜纪行》中向广大读者坦露。
走近朝鲜
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 王成家
走近朝鲜,是因为明辉写出的第一部关于朝鲜的书──《金日成与张蔚华》。
这是一部表现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题材的好书,是我们世界知识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关于外国领袖传纪性的不可多得的好书。明辉以饱满的感情和娴熟的笔法,描写了当年金日成将军与张蔚华同志在中国东北共同进行抗日斗争的英雄事迹,描写了金日成主席一家三代人与张蔚华烈士一家5代人之间的跨世纪、跨国界的革命友情。读来催人泪下,感触颇深。
正因为如此,《金日成与张蔚华》一书出版之后,我们出版社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中宣部、外交部、国家新闻出版署领导、朝鲜驻中国大使馆崔镇洙大使以及张蔚华烈士遗属等出席了首发式。朝鲜外文出版社已经将这部书翻译出版。该书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
我本人在审读这部书稿时也深深地被金日成主席和张蔚华烈士之间的革命友谊所震憾。正因为如此,我才向明辉赠送了书法条幅:“一支巨笔书英烈,千秋翰墨颂友情”。
走近朝鲜,是因为明辉很快又写出关于朝鲜的第二部书──《金正日时代》。
真钦佩明辉写作速度之快。我们2002年6月共同访问朝鲜时,他刚刚开始采访并收集有关素材,到2003年3月书稿就杀青了,仅七个月就写出一部洋洋38万字的著作,果然应了他在平壤为我做的那首七律所言:“半岛共观高丽事,梅开二度颂中朝”。
如果说,《金日成与张蔚华》一书使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近代和现代朝鲜的话;那么,读过《金正日时代》一书,就会使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当代朝鲜。
勿需置疑,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朝鲜半岛遗留下那条军事分界线,使当代朝鲜仍然是世界上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德国统一了,越南统一了,但朝鲜半岛仍然处于分裂和对立状态,或者说仍然处于战争状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留下的最大的“后遗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火药桶”。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才更加关注朝鲜,想了解朝鲜。
明辉的《金正日时代》一书,给我们提供了了解朝鲜的机会。
《金正日时代》一书全面反映了朝鲜当代社会的综合情况,从金正日领导体制的确立,继承金日成主席的遗志,到艰苦行军、社会经济发展、核电问题、导弹问题、朝韩关系、朝美关系、朝日关系、朝俄关系以及对外政策等等,几乎涉及到当代朝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明辉用他的笔,完整形象地为我们绘制了当代朝鲜社会的立体画卷。
《金正日时代》一书所用的资料丰富翔实──基本上都是明辉采访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在共同访问朝鲜期间,我们外出参观,他则出入于朝鲜外文出版社、朝鲜革命博物馆、金日成综合大学、平壤经济大学和人民大学习堂等单位,或在资料堆中查找,或听有关人员介绍。当年9月份明辉再次访问朝鲜时,还深入学校、医院、机关和农村进行参观采访,直接接触朝鲜的人民群众。可谓广采泛撷,厚积薄发。
《金正日时代》一书对当代朝鲜社会的描写、分析和评论比较客观,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以事实说话,辩证地分析围绕朝鲜而产生的复杂的国际关系。这样的作品既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历史,又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金正日时代》一书属于政治书籍,一般的政治书籍既难写,也难读。但明辉能够运用政治和文学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当代朝鲜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奥微妙的国际关系阐述的清清楚楚,使人读起来流畅易懂,可读性很强。
《金正日时代》一书只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明辉对朝鲜的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中看出;我们还可以从“后记”中看出明辉的这种理解来自于他从小到大对朝鲜的感情。真可谓“友情隔江在,知己存异邦”。
走近朝鲜,还因为明辉计划要继续写更多的关于朝鲜的书。
他已经开始动笔写《朝鲜纪行》了,这是一部反映朝鲜三千里锦绣江山的著作。接着他还是要写《金正日传》、《金日成与西哈努克》等著作。
我深信明辉能实现他的写作计划,因为我相信他的写作热情和写作能力。
我也深信,广大中国读者会通过明辉今后的这些关于朝鲜的著作,更加全方位地了解朝鲜,更加走近朝鲜──因为中朝两国人民永远是休戚与共,心血相连。
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2000年10月9日给金正日总书记发去的庆祝朝鲜劳动党建党50周年的贺电中所提到的那样:“中朝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同志和金日成同志等老一辈领导人亲手缔造和培育的传统友谊。这一友谊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考验,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两国人民心中,并且在我们两党、两国人民的共同关心和辛勤浇灌下,不断茁壮成长。”
《金正日时代》,值得一读。